top of page

善弈者謀勢:《五十年後》 節錄

2019年4月13日


節目播出前一個月,中國主席訪問歐洲,當中到訪了不少文明古國。有一個鏡頭我印象特別深,就是習近平背後有著凱撒大帝的雕像。有說,意大利認為,自加入歐盟以來,歐盟能給予的好處,沒有甚麼是真正兌現到的。結果,意大利只得走第二條路了。兩大文明古國,一個是絲綢之路的起點,另一端是終點。一帶一路又是好是壞?一位經濟學家對我說,這對中國、對歐洲、對參與國也是很好:中國可以將過剩的產能轉移出去,換回各種債務;參與國也能獲得基建上的財務支持。


我之前曾經寫一封信給希伯來大學的校長,希望可以引進大學的微灌溉技術到中國。但他卻回應,中國的農耕問題,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社會結構問題。於1935年有一位中國地理學家,在25度線作研究,並稱之為黑河—騰衝線:由東北的黑河到雲南的騰衝,這條虛擬的地理線,分隔著水資源有懸殊差別的兩邊。所以我認為,應當是把西藏高原上的水,引去新彊灌滿湖泊,但如要實行,相信當中有很多政治問題。談及經濟發展差異,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,很少碰到西南一邊,因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比較敏感,很多地方小國,過去是中國的藩屬國。


之前我看到過一篇文章,談到現在中國年青一代的流行,指出世界所有有十二歲到十七歲的青年當中,最熱門的社交媒體不是Facebook,而是抖音。不論是美、英、法國、德國、歐洲、印度,大家也在看同樣的短片,也讓我真的感覺到,我完全不屬於這個年輕人的世界。


講到創新潮流,中國面對美國壓迫,其實並非沒有好處,例如中國當年加入世界質易組織(WTO)以後,WTO的規矩促進了中國的深度改革、進步,之後,成就了中國特色的國際制度也是可能的。


任何事情也是一體兩面的,權勢的力量推移著世界的走向,我們身在世界其中,處事要保留餘地,掌握一點主動權,靜觀其變,行事不宜太過。


錄音連結:

錄音版權為香港電台所有。



《五十年後》節目簡介

鄧小平承諾「香港 50 年不變」,然而五十年後香港、中國以至整個世界,將經歷怎樣的變革?葉國華教授以「五十年後」為題作清談節目,談談世界、中國與香港的未來。


圖片來源:

https://www.bastillepost.com/hongkong/article/4138297-習近平國事訪問意大利-將簽624億經貿協議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