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圖片來源: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)
客觀的自然數據告訴我們,海洋的面積約佔地球面積七成,浮出水面的陸地約佔三成。我們稱海底為內太空,同溫層以外稱為外太空,大家都知道,探索外太空要求高水平的科學知識和技術,探索深海同樣需要克服和突破各種難關,因為去到海底八千米深度左右,相當於每一平方英寸就要承受六輛坦克車的壓力,可見,萬米下海底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不小於上太空。
人類至今對海底的知識只是約5%左右,95%我們不知道其狀況是怎樣的,它為人類提供了極大的探索空間和無限想像,包括海底的地質信息,礦物信息,生命信息,海底資源的信息,海底各種化學礦物溫度,海潮的信息,都是巨大的影響了地球上所有的氣候。而探海的能力是一連串能下沉到海底的設計,這就需要我們,尤其是年輕人參與海底科學的設備製造和各種海底狀況研究,有人說,在海底進行生命科學採探、樣本採集和研究等海洋工程,隨時可以產生很多的諾貝爾獎。
中美兩國是世界深海探索技術科學活動最為活躍的國家。香港作為作為一個海港城市,,我們除了航行貨運、客運用到香港之外,應該更好地利用香港海港深海的環境去促進全球的海洋科學研究,特別是海底狀況的研究,從而擴大全人類的生活空間,擴大全人類的物質來源這一巨大的海底寶庫。如果香港能在海底科技海洋科技領域脫穎而出,像我們的金融、法律一樣,那我們的香港年輕人又將多了一個巨大的新天地。
錄音連結:https://www.rthk.hk/radio/radio1/programme/50YearsAfter/episode/986774 錄音版權為香港電台所有。
《五十年後》節目簡介鄧小平承諾「香港 50 年不變」,然而五十年後香港、中國以至整個世界,將經歷怎樣的變革?葉國華教授以「五十年後」為題作清談節目,談談世界、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。
Komentarze